Menu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打造职教交流合作升级版——刘利民先生在第三届太和文明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2019-09-16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教育部副部长(2010-2016)
刘利民

 

尊敬的拉希德·阿利莫夫先生,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个秋意初临的美好时节,我很高兴同各位嘉宾一道,共同出席第三届太和文明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嘉宾、专家学者、朋友们致以良好的祝愿!

 

6年前的今天,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倡议,掀开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序幕和世界发展进程的崭新一页。6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由理念变为行动,由愿景化为现实,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电力、通信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有效提升了沿线国家的设施联通水平,有效促进了经贸与投资合作,有效密切了人文交流往来,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新平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的顶层设计,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路线图,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抓手。6年来,我们积极联动内外,充分整合资源,不断加强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共有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16所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8年全年共有“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43225名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在华学习,占资助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8.57%,积极落实“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在互学互鉴的同时,加深了相互的理解与友谊。同时,职业教育也在积极响应,努力探索,培育出了如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鲁班工坊等一批重要试点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

 

4月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各国就继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教育交流和人才培养将为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不断创造平台,持续提供支撑。特别是伴随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相继在沿线国家落地,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极为迫切,亟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参与建设,而这些正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强项和优势。

 

中国的职业教育伴随着我国日益强大的现代工业体系而成长,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目前,中国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1.17万所,在校生近2700万人,每年开展技术培训上亿人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格局,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中国奇迹”就是对其最强有力的背书。

 

我国高职院校今年要扩招100万人,并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扩大就业。国务院也专门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描绘了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教合作的目标,中国的职业教育和“一带一路”职教合作进入到了大有可为的政策红利期和发展机遇期。

 

刘利民先生在第三届太和文明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面向世界,职业教育要继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能力和实用技术传授为依托,以人才培养为抓手,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共建标准为核心,借助“一带一路”政策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劳动者,提升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核心竞争力,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繁荣和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下面,我也借此机会,就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分享几点建议:

 

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养满足各自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服务企业海外发展和跨国企业在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扭住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学科专业建设,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面向职教发达国家,要通过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短期研修、出国和来华留学等形式,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师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实力。

 

面向职教需求强劲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加强对其相关教育现状和产业基础的研究,科学谋划“走出去”战略。要发挥学校专业优势,集合优势资源,深度开展合作,以“钉钉子”方式对接沿线需求,避免“远播有余、深耕不足”;要配合企业“走出去”开展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对当地教师的培训,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土“建设者”,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面向自己的强身健体,在当下技术迭代加速期,包括5G在内的智能技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要利用智能技术打破资源和距离限制,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强调个性化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完善学科专业建设,提升人工智能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具备良好人机协同能力和扎实技术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智能技术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在标准建设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凝练符合国际规范、突出中国特色的教育标准

 

澳大利亚有TAFE培训包,英国有BTEC课程体系,成熟的职业教育必然有其教学和技能标准体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以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为契机,加强互学互鉴,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的等效提升,为世界职教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方面,将其模式、标准、资源结合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和产教融合的实际,融会贯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标准。

 

在研制和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职业教育标准方面,要充分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及行业实际。一步一个脚印,行稳致远。不久前,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5项专业教学标准成为了赞比亚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开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建设和推广,例如我国“1+X”证书制度体系中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大型中资企业面向全球的认证证书,提升我国技术标准和产业体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可度。

 

三、在人文交流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中外人文交流对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夯实国家间社会和民意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人文交流中最为基础性的重要领域,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方面的先导性和广泛性作用。

 

面对国际形势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要建立好有关国际交流平台和组织,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合作、产教合作、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促进中外职业教育互学互鉴,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民意基础。

 

面对国际学生流动的强劲趋势,我们要摒弃单边主义,通过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留学规模、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加强师生互访频次等渠道和方式,培养更多相互了解、感情亲密的友好伙伴,让他们成为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友好使者。

 

面对合作项目对双语人才的紧迫需求,我们要“引推”结合,既加强小语种人才培养,也继续推广汉语教学,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国职业教育的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将中国的现实国情、民情传递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增加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让我们继续携手前行,本着“共商”的态度,下定“共建”的决心,拿出“共享”的诚意,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交流协会愿与在座的各位一道,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搭建平台、分享成果、交流互鉴,打造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升级版,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和中外民心相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开幕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