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国与国人文交流之我见——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吴海龙会长第二届太和文明论坛主旨演讲
2018-09-18

现场视频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 吴海龙

 

“人文交流”(people to people exchange)的目的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八个字:“增信释疑、互学互鉴”。人文交流有着极大的普遍性和广泛的覆盖面,直接面向国外民众,对象多元、方式灵活、话能说透、事能谈深、政治风险低、敏感度小。因此,人文交流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在当前这个复杂多变、利益交织、矛盾叠加、经济失衡、社会异化、认知错乱的世界中,惟有通过交流才能化解矛盾、缩小分歧、拉近距离、增信释疑。让这个世界少一些猜忌,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分歧,多一些和谐;少一些仇恨,多一些善意。

 

在当今这个时代,交流的方式和手段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先进和便捷。但与我们面临的层出不穷的问题相比,我们的交流恰恰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廓清,有太多的问题需要互鉴,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疑,有太多的问题需要释惑。以“一带一路”为例,该倡议推进已有五年,赞誉好评者甚众,但质疑声也不寡。不久前,我与法国前总统奥朗德共进晚宴,他突然问我“一带一路”的目的何在?这让我略感诧异。从他认真问话的眼神里看,我觉得他可能真的心存疑问。于是乎,我只能耐心地谈了我的看法。在我接待过的许多政要中,重复提出此类问题的并不在少数。此外,中国在国际秩序中要发挥什么样的角色?中国会不会取代美国?中国是否要输出发展模式?中国还算发展中国家吗?我倒并不认为他们一个又一个的不解和疑问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我以为,他们是真的雾里看花,不甚了了。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没有把中国的故事讲清楚、说明白,甚至信息混乱、说法不一,自然让人疑窦丛生。

 

最近,我们还接待了一个加拿大的媒体团。这些人大都没有来过中国。由于加拿大的一些媒体把中国描绘为:Big country! Bad country! Scaring country! 这使他们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当他们实地参访了中国的几个省市以后,中国的发展成就颠覆了他们原来的印象。他们既不认为中国bad,也不认为中国scaring,反倒觉得中国可敬可佩,这算是成功交流的一个事例吧。

 

前些日子,我还陪了几个比利时的议员去西藏访问。行前,我没有刻意向他们“灌输”,更没有为他们“洗脑”,因为我也是第一次去。他们是带着对西藏的种种疑问去的,但当他们参观了修葺整洁的布达拉宫,目睹了大昭寺络绎不绝的善男信女,漫步了八廓街喧闹繁华的井市,他们似乎看到了西藏的进步、藏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宗教信仰的自由。离开西藏时,他们竟然表示,西藏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的心留在了西藏,甚至还要做西藏牦牛的代言人。这就是“交流”的魅力。

 

前几天,学会接待了刚刚与中国建交的多米尼加资深议员团,五个人只有一人曾来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为此,我们给他们全面介绍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安排他们看了上海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洋山深水港、机器人自动化公司、城市规划馆,还安排考察了边境城市满洲里。他们对中国惊人的发展大加赞叹,几次激动地表示:“中国伟大,未来属于中国!”这次访问坚定了他们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多关系的决心和信心。但他们在仰视你的同时,也不卑不亢。他们坦率地告诉我们,多米尼加虽为小国,也有许多值得你们中国学习的东西,强调两国关系要平等互利,不靠施舍,不希望沦为中国过剩产品的市场,这就体现人文交流中的“友好相处,坦诚相见”。

 

开幕式现场

 

由此,我不能不说几点人文交流的感悟:

 

一、人文交流贵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有人说“尊重别人是心灵沟通的一把钥匙。”只要尊重和善待别人,沟通交流的大门就会打开。只是在我的外交生涯中,有时遇到的一些人往往是居高临下,以教师爷自居,好为判官、满口说教。试想这样的交流只能是唇枪舌战、针锋相对、面红耳赤、无果而终。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作风霸凌、颐指气使、罔顾事实、指鹿为马,甚至与盟友的关系也疙疙瘩瘩,心存芥蒂。我想,在这种氛围中的交流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二、凡人文交流都想讲好自己的故事,但只有有了好故事,才能讲好故事。如果你芯片造假、疫苗伪劣、学术不端、食品有毒,纵然你伶牙俐齿、巧舌如簧,纵然你是“故事大王”,娓娓而侃,也不会有人相信你。如果你把自己的事妥妥地做好了,不管你用多么简单的语言、朴实的词藻,也不管你用什么交流范式,人家都会心悦诚服,为你点赞!

 

三、人文交流关键在人。交流者需要有良好的素质、丰富的知识、理性的思维、客观的态度、深度的见解,此外,还要真诚坦率。我们并不缺能忽悠、会吹牛的专家学者,缺的是有亲和力、有感召力,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进行理性、深度交流的人才。就我所知,有的交流是“歪嘴和尚乱念经”;有的交流不分对象,不看场合,照本宣科,不计效果;有的交流假大空虚,不着边际;有的交流文过饰非,不讲真话。凡此种种,谁还愿与你敞开心扉,谁还愿与你坦诚相见,掏心掏肺?

 

四、人文交流要选准对象。交流的群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你了解且态度友好的,这类是少数;二是对你不了解且有误解的,这类是多数;三是对你不了解且抱有偏见的,这类也属少数。与第一类人交流比较容易,与第二类人交流要花些功夫,与第三类人交流有较大的难度。我们不少人更愿意与第一类人交流,既省劲又少事;对第二类人则心里发怵,避而远之;对第三类人则认为对牛弹琴,不予理会。这显然是人文交流的一大误区。我们不仅要与第一类人交流,更要与第二类人交流,争取使他们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对第三类人,我们也不应该放弃,久久为功,慢慢转变,总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这样,人文交流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五、人文交流既要讲自己的故事,也要听别人的故事。我们在交流中往往讲自己的故事兴致盎然,听别人的故事意兴阑珊,这是人文交流的大忌。人文交流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借鉴的机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何不择善而从之?别人的教训就是我们的经验,何不择不善而改之?这种道理童叟皆知!关键是要躬体力行。

 

六、交流也要讲究范式。范式仅是交流的方式和手段,但做好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品茗、对弈、操琴、挥毫、酌酒、吟诗皆是手段。习近平主席在交流的范式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瀛台夜话、西湖长谈、东湖漫步等等,皆成佳话。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大多都有人文交流的丰富实践和经验,也有许多切身感受和体会。我所言仅是个人职业经历中的一孔之见,愿抛砖引玉,与各位互鉴互勉。

 

开幕式现场

 

与会嘉宾
  • Rashid Alimov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2016-2018)。
  • Mohamed Sameh Amr 开罗大学国际法系教授,埃及对外总投资局 (GAFI) 的董事会成员。
  • Irina Bokova 太和智库高级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2009-2017),全球希望联盟荣誉主席...